慈幼学堂 · 静进医生:孩子为什么害怕上学?

        十一长假后有几个家长领孩子来看诊,主诉竟然不约而同是孩子害怕去学校:且表现精神不佳、睡眠和食欲下降、晨起诉说头痛、肚子不舒服,个别出现呕吐/干呕现象,并一再哀求父母不想去上学。这种情况叫做“学校恐怖症”,典型症状就是害怕和拒绝去上学/幼儿园

 

“学校恐怖症”的患病人群

        学校恐怖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男女童发病差不多,婴幼儿既有害怕离开母亲的恐惧,怕去托儿所幼儿园也属此类问题,症状较重的孩子不上学/幼儿园从每周一两次到几周甚至几个月不等。

“学校恐怖症”的患病表现

        孩子发病时的生理症状有:紧张、肠胃不适、疲倦感、尿频尿急、呼吸急促、眩晕、睡眠不佳等;上学前或前一晚出现头痛、咽痛、头晕、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个别儿童会出现低烧或持续发烧,体倦卧床,户外活动水平明显下降。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得了感冒或肠胃疾病去看医生,因此误诊漏诊现象很普遍。父母即便强制送到学校/幼儿园,儿童害怕和不去学校经常反复。

“学校恐怖症”的行为症状

        每到上学/幼儿园时哭泣、纠缠父母、吵闹、暴怒、缺乏安全感、乞求不想去学校,害怕与父母分离(分离焦虑)。若借故留在家里则上述症状消失,一如常人。

        有的孩子会向父母提各种要求作为上学条件,且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苛刻,即使父母给予再多奖励与承诺也无济于事;回到学校后表现退缩、不愿与他人招呼,上课忧心忡忡、提心吊胆、怕老师提问,若被提问,则心慌意乱、张口结舌;

        有的孩子会经常给家长打电话,哀求父母早点接自己回家,一旦放学如释重负并急盼回家,上学期间盼望周末,周末兴高采烈,周日晚上开始焦虑不安,次日症状明显而不肯去上学,个别儿童有逃学现象。

 

细聊“学校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是一种儿童期情绪障碍,为恐怖症的一个类型,发病与诸多复杂因素有关,主要由早期的母子分离焦虑或幼儿园恐怖发展而来,这些情况在本质上有着共同特征:就是害怕离开母亲。

        家庭诱因:如亲子早期依恋不足、父母养育焦虑、过度关注呵护、娇生惯养、寄养寄宿等;父母感情不和、争吵暴力、父母离异家庭也容易出现此情况。环境因素有:孩子若在校/幼儿园有不良体验,如遭受恐吓、体罚、欺侮、考试成绩不稳、被提问、目睹恐怖情境、学习压力大等负面因素均可诱发学校恐怖症发作。

        有些父母本身具有刻板和强迫行为特征,对子女期望值高,对儿童过于苛求等亦可导致症状发生或加重,来自这种家庭的孩子自幼行为乖巧听话,且有“强迫性自勉”表现,即过度投入学习,害怕名次落后、害怕师长失望,其潜意识里是渴望经常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认可与褒奖。

        另外,学校恐怖症在应试教育国家似乎更多发,如日本、中国、韩国等国发病率较欧美要高,大体有三个高发年龄段:

 

第一高峰

(3-7岁)

第二高峰

(11-12岁)

第三高峰

(14-16岁)

主要与亲子分离焦虑有关;与升中学、功课增多、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加大、改换学校重新适应新环境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因素有关;与青春期发育、独立意识增强、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受挫、情绪问题等有关,可演化为“拒绝上学症”,即以社交退缩和抑郁症为主的独立现象。

        

        有些心理行为障碍儿童也可出现学校恐怖症,如多动症、学习障碍、高功能自闭症、智力落后、抽动症、遗尿症等。那些方言重、肢体残疾、长相欠佳、肥胖或瘦弱、矮小、长青春痘、常遭同学讥笑和羞辱的孩子也可发生拒绝上学。

 

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学校恐惧症”?

        学校恐怖症的矫治,父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求得帮助,治疗还需要医生、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积极配合,建立良好的协调与协作才能奏效。

        首先,须查明孩子恐惧上学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尽力帮助消除上述环境和心理方面的诱因,减轻焦虑、恐怖的情绪,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其次,父母避免简单粗暴处理,当孩子症状明显时不宜强制送学校,应予孩子同情、理解与支持,多沟通和鼓励,适当调整期望水平;若有同胞或同学协助,可起到示范行为作用。

        当然,与孩子班主任沟通协调也很重要:建议老师亲切和蔼对待孩子,平时多予关心和鼓励,避免体罚、批评、粗暴对待,同时可鼓励其同学到其家陪同作业、一起上学;应告知班级同学避免嘲笑、欺侮,促进同学之间关系,提高孩子的团体归属感。

        学校和家长可积极安排孩子的某些专长活动,以提高其自信心,体验愉快和成就感。若为学校应激事件引发,父母可与校方沟通协调,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学校方面的诱因,如必要时,还可进行家庭治疗。

 

静老师说

        如合并严重焦虑、恐惧和抑郁的儿童,则有必要结合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治疗。专业机构提供的心理治疗有:系统脱敏法、阳性强化法、暴露疗法、心理剧等。也可用放松训练,逐级暴露或想象脱敏等方法帮助儿童返校。预演暴露和认知重组方法可提高孩子社交技能,减少社交焦虑,改变歪曲认知,达到返校。

 

 

【转载】转载自发育行为儿科专家静进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i5IxnyvJiPp0lBDg292l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