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干预小技巧】如何引导小朋友跟我们一起玩

慈幼服务中心
@ 2021-10-26 15:40:54

引导孩子主要分为以下4步,可以促进我们跟小朋友更好的建立关系,让我们能加入和小朋友互动。
1、观察
2、描述
3、帮忙
4、参与
1、观察
我们需要观察发现小朋友的兴趣点,这个兴趣点不仅仅是小朋友喜欢玩的玩具,更多是小朋友喜欢怎样的玩法,通过他喜欢的玩法,设计和找到小朋友的强化物(例如,有的小朋友喜欢“敲”这个动作,我们就可以给他找一些跟“敲”互动的玩具或者活动来跟他进行互动,例如让他敲鼓,敲球,敲对应的颜色,敲对应的形状,敲对应的物品,或者是设计一个“敲”小动物的小游戏,等进行动作的训练和认知输入)。同时在这期间,我们需要关注我们的小朋友,具体表现为,眼睛放在小朋友身上,专注的看小朋友,对小朋友的动作表示微笑、赞同,同时对我们的小朋友没有目标要求,更多的是免费给予,让他喜欢我们的互动和玩耍。当然,也要根据小朋友的情况,选择跟小朋友的一个合适的距离。
2 、描述
我们可以在一旁对小朋友的玩耍进行一个描述,具体表现为积极、恰当的描述(比较开心的语言、语气),跟小朋友的语言相符合(即,如果小朋友没有或者很少语言能力,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语言,尽量每次说话就是简单的2-3个字的描述),跟小朋友的动作相符合(即,描述小朋友当下的动态,例如:放进去了/切开/推车),不过分夸张,不过分中性(即,我们的语言虽然要积极,但不需要特别的夸张,过于夸张其实没有很自然,因为其他人不会这样对我们小朋友有非常夸张的反馈,同时,过于夸张对于有的小朋友来说会让他受到惊吓,对家长的反应阈值提高,未来期待家长更夸张的反馈,以及会让家长很累。那么,过于中性,也会显得没有那么有亲和力,带有责备、不耐烦意味)。
3 、帮忙
我们在看小朋友进行玩耍的过程中,发现他操作困难的点,对他进行支持协助。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尽可能的在帮助到小朋友的同时,也尽量让小朋友能够自己感受到操作的快乐(例如,如果我们想辅助小朋友拼积木,那么我们可以尽可能尝试着辅助小朋友的积木对到一起,然后让小朋友更多感受到的是通过自己的操作把积木拼到了一起的快乐,而不是我们采用全辅小朋友的手来拼积木这样相对来说侵入性比较大的辅助方式)。同时,帮忙还涉及到给小朋友提供他们想要的材料或者玩具小部件,让小朋友这边对你更加亲近,更把你当做他们的玩伴(例如,玩橡皮泥活动的时候,你提供一个小朋友喜欢的葡萄模具)。
4 、参与
通过模仿小朋友和把自己变得有趣,以此来吸引小朋友模仿我们,进一步增加小朋友跟我们的关系(例如,我们发现小朋友喜欢把沙包放在头上,然后再掉下来,那么我们也可以模仿小朋友进行这样的玩法。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头顶沙包走一些搞笑的特定路线和步伐,吸引小朋友模仿我们)。为了更好的跟小朋友进行融洽的互动,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慢慢接触小朋友的玩具,跟他一起进行玩耍互动。
需要注意
一般来说,对所有的小朋友我们都可以按照1-4的步骤进行。同时,也建议家长们能够跳出平时对小朋友的固有印象,认真的重新观察和发现小朋友的一些玩耍情况和特征,帮助家长们更好的指导和引导小朋友。
当然,我们也不需要一定是按照1-4步的顺序进行,而是会根据小朋友的情况来进行互动,那也就是可能我们1-4步差不多同时进行(例如,你在观察小朋友的过程中,小朋友就邀请你跟他一起玩,那这个时候,我们肯定就要跟他一起玩耍)。
最后,让我们再复盘一下讲座跟大家分享的如何把玩具灵活的玩起来的四个思路:
玩具本身的玩法
不同玩具间的搭配玩法
感官互动
小朋友自己喜欢的玩法
通过这4个思路,我们家长把自己变得更加有趣好玩,更加吸引我们的小朋友,也更好地跟小朋友进行关系建立。

居家干预小技巧是根据广大慈幼家长所提问题整理汇总而成,感谢家长们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更清楚家长和孩子们的需求,从而优化我们的服务和内容。
请期待我们下一期的居家干预小技巧吧~